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公开指责沃尔玛“转嫁关税成本”,要求其“吞下全部费用”,沃尔玛回击称“无法承受压力”。 这场争端背后,是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无可替代的性价比证券配资官网,以及美国消费者不得不为关税买单的无奈现实。
事件始末:从加税到涨价
2025年3月,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两个10%的“芬太尼关税”,理由是打击毒品问题。 政策落地后,沃尔玛很快传出消息:由于采购成本上升,部分商品将被迫涨价。
沃尔玛的困境
沃尔玛的采购策略向来以强势著称。 2025年2月关税刚宣布时,沃尔玛曾要求中国供应商将采购价降低20%,试图完全消化新增关税。 这一要求遭到拒绝,许多中国供应商的利润率已不足5%,再降价意味着亏损。
最终,沃尔玛不得不放弃压价,转而向中国江浙地区的工厂追加订单,试图通过扩大采购量摊薄成本。 这一策略效果有限,因为新关税覆盖的范围远超预期。
特朗普的“掩耳盗铃”
与此同时,特朗普政府对舆论的管控也引发争议。 4月底,亚马逊计划在商品页面标注“含关税成本”的价格,特朗普得知后立即发声明斥责这是“敌对行为”。 在政府压力下,亚马逊改口称“仅是内部讨论”。
这一举动反而暴露了问题:美国消费者早已对关税带来的涨价敏感。
供应链真相
尽管特朗普多次喊话“美国制造回归”,现实是,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。 以电子产品为例,中国工厂的组装成本比墨西哥低12%,且配套产业链完整,一颗普通灯泡,从中国工厂到美国超市货架只需3周,从墨西哥同类产品需要5周。
中国产的蓝牙耳机售价5美元,越南同类产品要卖到8美元,印度产品则需10美元。沃尔玛内部数据显示,若将采购转向其他国家,商品成本将增加15%-20%,这远超关税本身带来的压力。
美国消费者的“隐形税单”
关税上涨的直接后果是超市货架涨价。 5月中旬,美国Costco超市的家电区出现排队现象,一款中国产扫地机器人价格从299美元涨至349美元,部分顾客一次性购买两台囤货。
数据显示,2025年4月美国超市平均物价同比上涨6.2%,其中家电、玩具、服装等品类涨幅超过8%。 而这些涨价商品中,70%的原料或成品依赖中国供应链。
白宫与企业的“罗生门”
特朗普多次声称“加征关税伤害中国”,企业界并不买账。 沃尔玛首席执行官道格·麦克米伦公开反驳:“关税成本90%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。 ” 这一说法得到美国智库证实,纽约大学研究显示,每100美元加征的关税中,约83美元最终由美国进口商支付。
5月初,美国商务部约谈沃尔玛,指责其“利用市场地位转嫁成本”。
零售业的“多米诺效应”
沃尔玛的困境正在波及整个美国零售业。 梅西百货宣布取消夏季促销计划,杰西潘尼则对家电品类实施限购,这些举措直接导致5月美国零售销售额环比下降1.3%。
特朗普政府原本希望通过关税保护本国产业,反而加速了产业外流。 一
消费者的“替代品困局”
面对涨价,部分美国消费者开始转向替代品,选择极其有限。 以婴幼儿产品为例,中国产的塑料玩具平均售价9美元,印尼同类产品要卖14美元,且质量检测合格率低30%。
这种情况在电子产品领域更为突出。 美国电子消费品协会数据显示,中国产手机配件(如充电线、耳机)占美国市场85%,其中60%的型号无替代供应商。
超市的“沉默应对”
多数美国零售商选择低调处理涨价问题。 沃尔玛将商品标签中的“中国制造”改为“太平洋地区制造”,试图模糊产地信息;塔吉特则推出“会员专享价”,对忠实客户维持原价。 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,沃尔玛的会员价商品已从年初的60%缩减至40%。
政治与商业的终极矛盾
这场争端暴露了特朗普政策的根本矛盾:他既想通过关税施压贸易伙伴,又要求企业维持低价策略。 这种“既要又要”的思维正在撕裂美国商业生态。
超市货架上的“经济晴雨表”
如今,美国超市的货架成了观察关税战的最直观窗口。在芝加哥的一家沃尔玛,原本占据整面墙的中国产家电区,现在贴满了“限时特价”标签;婴儿用品区的货架间距变宽证券配资官网,因为商品数量减telangp
智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