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按】
起来!前进!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,上海发出了抗日救亡的民族强音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解放日报“抗战•上海寻迹”报道组兵分多路,从不同视角寻找上海抗战印迹。我们寻访的第二路,寻找当年那些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诞生之处,访问文化名人抗战期间在上海奔走的人生轨迹,回望上海民众在民族危亡之时万众一心的觉醒。
1938年5月,郑振铎从相熟的中国书店总经理处得知,苏州一位书商手里出现了32册的《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》。这是明代藏书家赵琦美抄校的元明戏曲集,共64册,收录了242种元明杂剧,其中135种是孤本,对于研究元明杂剧具有难以想象的价值。
对方开价1000多大洋,郑振铎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,当时在暨南大学任教的他便发动师生一起凑钱。好不容易凑够了数,书却已被一位古董商买走。古董商手里恰好有另32册,如今正好凑成全本,开价1万大洋。
“前两年,祖父1939年写的日记出现在上海一家拍卖行,里面有一个我们此前从未在其他日记里见过的名字。”郑源说,日记提到,郑振铎在欧洲时认识了郁秉坚,上海沦陷后,郁秉坚奉命留守上海,领导交通部留沪机构与迁至重庆的交通部通报的秘密电台。正是通过郁秉坚的电台,郑振铎联系到了重庆国民政府,说服教育部同意拨款购买,但需要半年左右才能到账。为防夜长梦多,由暨南大学先垫付了买书钱。
“这是祖父为国藏书的第一个成功案例,《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》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。”郑源说。
原标题:《上海沦陷期抢救大量古书,“手里没钱”的郑振铎怎么做到的》
栏目主编:简工博
来源:作者:解放日报 林子璐 王闲乐 刘璐
智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